前不久,记者来到山东省汶上县东北一带的太白山矿区,站在高处的亭台凭栏远眺,只见草木错落有致,远山、村庄、道路相映成趣。其间,不时传来阵阵鸟鸣声。一幅绿意盎然的生态田园画卷悄然铺开。近年来,该县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推动矿山从荒到绿、从绿到富。
生态修复前
生态修复后
咬紧牙关,痛下决心专项整治
“一直以来,这里的山山水水滋养着82万汶上百姓,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无尽福祉。守护好这方水土,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城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汶上县有关负责人饱含深情地说。
汶上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因汶上整个县域地处大汶河之上,而得名汶上。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矿产12种,包括煤、铁、石灰岩等,其中,花岗岩具有面积大、分布范围广、质量好、储量多的特点。过去20余年里,因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大,利润高,一些矿业企业纷纷加入石材开采行列中。但由于生产工艺水平低、开采方式粗放,开采活动造成了山体损毁和环境破坏。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被提高到空前的历史高度,生态空间管控越发严格。汶上县抓住机遇,突出问题导向,多措并举,补齐短板,持续开展矿山整治生态修复专项行动,有效扭转了废弃矿山散、乱、污的局面,走上了绿色发展大道。
为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汶上县成立非煤露天矿山整治工作专班,实行驻矿包保、日报告、挂图作战工作制度,全面推进矿区道路硬化、裸露区域绿化和开采区域洁化。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公安等部门和乡镇建立打击非法采石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巡查,严厉打击无证开采、超层越界开采行为。对于发现的顶风作案人员,一经查实,依法顶格处罚,有力震慑了违法采矿者,实现了对矿山开采违法违规案件的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
科技赋能矿山管理。汶上县还建立矿山三维模型,利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监测石材开采动用量,管理矿山储量数据,搭建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网络,接入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管平台,形成了矿山开发利用“天上看、线上管、地上查”的工作格局,大大提升了矿产开发监管效率。
同时,汶上县坚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科学制订矿山治理计划和方案,建立数据库,一矿一策,打造多样化的“生态修复+”模式,让废弃矿山焕发勃勃生机。如生态修复治理+荒山绿化,完成军屯马山生态修复治理。生态修复治理+地灾防治工程,完成军屯松山崩塌治理项目。生态修复治理+水利设施工程,完成佛都污水处理工程。据统计,近年来,该县争取申报实施历史遗留废弃治理项目6个,投入资金9000万元,恢复治理面积近1000亩,通过治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披荆斩棘,废弃矿山重展新姿
“过去的太白山、梅山矿区内碎石堆积、杂草丛生,残破的变电房、地磅、碎石机散落在矿区,很荒凉。”当地负责人介绍。太白山、梅山矿区位于汶上县军屯乡,山体岩石性质为石灰岩,由于长期无序、不合理开采石料,山体植被、地质地貌严重损坏,崩塌、水土流失极易发生。
增绿于山,还绿于民,刻不容缓。2022年初,面对太白山、梅山矿区历史遗留问题多、生态环境有欠账的实际情况,汶上县提出“停产、整治、修复、规范、提升”十字工作方针,成立工作专班,并派出4名县级干部驻矿包保,抽调自然资源部门、军屯乡、开元集团等16个单位20余名人员驻扎矿区一线,昼夜推进矿区生态修复整治,确保了修复治理工作有序有力开展。
在矿山修复治理中,汶上县抓实两项工程:一方面,推进山体修复工程。按照提标准、提速度、提效果、扩范围,即“三提一扩”原则,综合运用遥感航拍、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对重点和问题复杂区域边设计、边施工、边完善方案,并将矿业权范围外、可视范围内破损山体统筹列入修复范围。项目先后完成封闭清理、削坡造型、客土回填、边坡防护、道路硬化等工程,投入土石方工程约92万立方米,修复治理太白山、梅山矿区面积约418亩。另一方面,推进矿山复绿工程。根据矿区土壤条件,科学栽种白皮松、雪松、冬青等10余种绿植,铺设植草网、植草砖,撒播大量草种,让裸露的岩面和边坡绿意盈盈。
“太白山、梅山修复是我们运用‘生态修复+荒山绿化’的一个缩影。生态修复极大改善了项目区域生态环境,让人犹如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矿山公园。”汶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崔海峰如是说。
建了如何管好?汶上县完成太白山、梅山生态修复工程后,立马开始着手开展后期管护。组织人员加强动态巡查,定期航拍矿区修复现状,及时查缺补漏,持续提升矿区整体修复治理效果。为解决矿区地势高、水源少的难题,该县积极寻找水源,打通供水堵点,安装电力设备,修筑多条引水沟,成功引水上山。如今,涓涓清流源源不断地灌溉着每一株绿植,滋养大山,满眼绿意。
倾力守护,青山迎来美好前景
爬到汶上县松山山顶,环顾四周,山青水碧,层层山峦起伏环绕。“以前的乱石山坑摇身变成了花园,现在周边的村民都来这里散步、聊天。”一位村民开心地说。回首过往,这里曾一度受到破坏,满山开采,灰尘大、噪声重,土地荒芜。山上两处石灰窑,已有40多年,且离村庄仅有一路之遥,且全隐患频亮红灯。
地灾防治关乎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汶上县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为全面消除矿山安全隐患,2020年10月,汶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了松山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治理总面积58.09亩。项目起初,由于采坑总体呈现“簸箕状”,边坡坡度55度,废弃采坑最大相对高度21米,治理起来石块土块容易滑落,有安全风险。为此,工作人员在坡脚处修建了挡土墙,拆除了山上的荒废建筑物,设置围栏防护,实施场地整平,修建人行步道及景观亭等工程,栽植核桃、山楂、石榴200余株,既消除了地灾隐患,又重塑了山体景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松山修复治理后,附近村庄的村容、村貌“颜值”倍增,活力显现。汶上县依托当地“山水相依、宜居宜游”的生态优势,深挖历史文化元素,将松山纳入大汶河生态景观带建设,与休闲旅游、文化特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等融合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樱桃采摘园、民宿产业等,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有效延长了矿山修复的价值链和生态链,走出了生态修复新路子,助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据估算,松山附近樱桃采摘年增收可达10000元,民宿产业年收入可达5000元,其他观光旅游产业收入也近8000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面临生态和发展的双重考验,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中,我们将保持强劲的韧性,切实找准生态底线与群众增收的‘结合点’,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长出‘金山银山’。”汶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