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国矿业金融座谈会2023在京举行。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银行首次联合发布《中国矿业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3》。报告从矿产资源禀赋、价格要素、定价机制、资本市场、货币结算和ESG金融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金融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参考。
报告认为,推进国内找矿和加强国际合作是确保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双引擎。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具有资源家底薄,人均消费高,产量、消费量全球第一,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等特征。当前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基础矿产支撑,加强国内找矿突破和国际矿业合作非常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加大对矿业领域的支持力度。
报告分析,全球博弈中能源资源金融属性日益增强。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初,全球货币流动性充裕推动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资源的金融属性增强。2022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受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和欧盟需求结构变化影响,油气价格快速上涨,能源价格推高生产成本,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供应安全和价格成为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
报告指出,我国资本市场赋能矿业发展尚有较大增长空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全球第一、A股市值全球第二、有能力为矿业赋能。矿业具有周期长、回报高的特点,适合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我国资本市场30年间培育了130余家矿业上市公司,2022年10家上市公司进入全球矿业50强。10年来,从资产规模来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市值增长4倍,矿业上市公司市值增长1倍,占A股总市值从7.66%降至4.76%。从上市公司数量来年看,A股上市公司数量增长一倍,矿业公司数量仅增长16%。资本市场赋能矿业还有近万亿的增长空间。
报告指出,2020年以来,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震荡,增加了我国资源能源进口成本。能源和主要矿产品进口额占外汇储备比例快速上涨,从2005年8.9%增加至2022年21.5%,资源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在全球矿产品货币结算体系向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矿业企业探索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石油已取得一定成效,需要进一步提升能源资源的人民币结算比例,降低金融风险。
报告指出,ESG评级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矿业企业国际投融资进程和海外运营的重要因素。目前,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等公司ESG评级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中国矿业公司整体ESG水平偏低。从国际标准看,欧美主流评级标准缺失新兴国家的差异化指标。从企业层面看,要高度重视ESG治理,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连续性。从国内标准建设看,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建立中国的矿业企业信息披露指南,推出中国矿业ESG标准,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发出“中国声音”。
报告展望,确保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破解困扰中国矿业中长期发展的融资问题,切实需要加强矿业金融领域的研究,需要金融机构与矿业行业共同开展矿业金融研究,在矿产品初级供给、矿产品定价、金融工具支持、资本市场扩容、矿产品人民币国际投资与贸易、矿业ESG标准等方面加强研究,确保资源安全和金融安全一体化建设。(源于:中国矿业报)